当父母的【我爱你】其实是【听我话】
作者:lelequ  时间:2013-11-14 18:24 分享按钮


        五十年前,心理学家卡尔•罗杰斯指出,对孩子们只是爱是不够的。我们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,他说,爱他们本身,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。

 

        作为一个父亲,我明白这是个高难要求。实际上,我们得到的建议都是关于“有条件的父母之爱”的,它的形式有两种:当孩子们乖的时候,向他们表达爱意;当他们不那么乖的时候,则抑制这种爱意的表达。

 

        由此,脱口秀主持人菲尔•麦克格雷通过他的书《家庭至上》告诉我们说,对孩子们需要和喜爱的东西,应该是有条件地给予;表现好的时候就作为奖赏,表现不好就得不到,以此让孩子们“按你的意愿行事”。他还指出“对孩子而言最强大的钞票,就是父母的接纳和认同。”

 

        同样的,“超级保姆”中的乔•弗罗斯特,也在她的同名书中说道,“最好的奖赏是关注、赞扬和爱”,而“在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”这一切都需要节制,“直到她道歉”才又可以重新给予。

 

        “有条件的父母之爱 并不只是体现在旧式家长制作风中,那些做梦都没想过要体罚孩子的现代家长,却选择通过暂时孤立孩子的办法来调教他们,并美其名曰“叫停”。反过来,“正面强化”措施教育孩子:只有做出我们认可的“好行为”,才会被爱、才可爱。

 

        这就引发了一个有趣的可能性:赞赏的问题不在于其给予的方式不对,或像某些保守人士认为的来得太轻易,而是从根本上,它仍然只是一种控制手段,与惩罚相对。各种各样“有条件的父母之爱”所传递的一个重大信息就是:父母的爱是需要孩子用努力赢得的。罗杰斯警告说,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,孩子成年后会不得不通过心理治疗来找回童年缺失的这种“无条件接纳”。

 

        那么罗杰斯是否正确?在我们准备抛掉主流观点之前,最好是先有些证据。而现在我们有了。

 

        2004年,两位以色列的研究者,Avi Assor  Guy Roth,同美国顶尖的动机心理学专家爱德华•德西一起,采访了一百位大学生,询问他们是否觉得童年来自父母的爱是有附加条件的,比如学校的表现、训练的刻苦,是否被拿来同他人比较,愤怒和恐惧的表达是否受到压抑。

 

        结果表明,接受“有条件父母之爱”的孩子的确更有可能向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。然而,这种切合是有严酷的代价的。首先,这样成长的孩子更倾向于对父母抱有愤懑和厌恶之情。其次,他们更愿意表示,他们的行为更多是源自“强大的内部压力”,而非“真正的自主选择”。而且,他们取得成功之后的幸福感通常很短暂,而他们常常感觉自责和羞愧。

 

        在一个比对研究中,Assor博士和他的同事们采访了数位子女已成年的母亲。就这一代人来看,有条件的父母之爱同样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了损害。那些感到在童年时期,自己只有在符合父母期待的时候才被爱的人,成年以后有更强的自卑感。然而,虽然自己受到伤害,这些母亲们却更倾向于对自己的孩子实施类似的有条件关爱。

 

        今年七月,同样两位研究者,同另外两位德西在罗切斯特大学的同事一起,发布了两个对2004年研究的翻版和扩展实验。这一次,他们的受试对象是九年级学生(相当于初三-译者注),而这一次,对两种情况,即孩子服从家长的指令就得到更多的赞赏,与不服从就得到更少的赞赏做出了仔细的区分。

 

        研究表明,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有条件关爱都是有害的。但是有细微的不同。正面的方式有时候确能鼓励孩子们在学习上更加努力,但是仍然会让孩子产生“内在强迫”的不健康心理。负面的方式根本连短期效果也没有,相反只是增加了青少年对于父母的逆反情绪。

 

        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说我们当然是无条件爱孩子的。但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否不管做对、做错或做得不够好都感受到了父母不变的关爱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果你想了解最新的育儿讯息,

如果你想免费阅读最经典的童书,

如果你想参加礼品丰厚,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,

如果你正为怎样给孩子选书而感到困惑,

请点击右上角【...】或直接搜索【lelequbook】关注我们

顶一下
(2)
100%
踩一下
(0)
0%

文章评论
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验证码: 点击我更换图片
最新评论